日媒“日經中文網”10月22日發表日本經濟新聞記者鳳山太成的專欄文章《美國對華技術管制陷入兩難》。
文章稱,中美已重啟貿易談判。針對作為焦點之一的高科技出口管制,美國看起來一邊倒的強硬,但實際上松松垮垮。所謂“防止技術外流到中國”的法律修訂已經過去3年時間,但美國政府拒絕編制國會要求的管制清單。相反,討論這些舉措耗費時間、陷于被動的風險正在提高。

文章提到,美國商務部主管出口管理的工業和安全局(BIS)負責人、商務部代理副部長杰里米·佩爾特(Jeremy Pelter)9月上旬在國會聽證會上斷然拒絕了美國國會的要求,表示“雖然將遭到誤解,但不會發布清單”。
該清單列舉了美國今后將實用化的“新興技術”以及所謂的需持續警惕的“基礎技術”,這些將被納入管制對象,被納入2018年8月通過的《出口管制改革法案(ECRA)》。
鳳山太成認為,雖然美國針對個別企業的出口管制將繼續實行,但以技術為單位加以限制的ECRA的落實顯得遲緩。
美國共和黨10名參議院議員6月給美國商務部部長吉娜·雷蒙多(Gina M. Raimondo)寫信,要求編制管制清單。聽證會上,美國中美貿易專家稱,“3年里什么都沒做。難道還要再等3年才做嗎?”“真是官僚作風”。美國商務部則始終堅持進行解釋,但同時并不編制清單。
美國政府和國會的長期分歧為何會發生呢?
文章認為,從一系列討論浮現出來的是對華強硬政策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”的實際情況。在中美貿易爭端剛剛開始的3年前,美國政府也很積極。對于“新興技術”,首先在2018年11月列舉了人工智能(AI)、量子和機器人等14個領域。“政府打算在廣泛領域加以限制”,引發的影響擴大。
在特朗普政府前半期領導美國工業和安全局(BIS)的納扎克·尼卡赫塔爾 (Nazak Nikakhtar)同樣采取了強硬態度,聲稱“美國一直允許重要技術的出口,中國不斷推進(軍事上)危險技術的自產化,必須迅速采取行動”。
但美國的產業界強烈反對。在意見征集過程中,“如果限制廣泛品類,美國企業的競爭力將下降”,諸如此類的批評蜂擁而至。美國業界團體甚至估算,“出口減少將導致74000人失去工作”,徹底反對政府。
文章認為,關于另外的“基礎技術”,美國相關行動更加遲緩。美國商務部啟動意見征集是在2020年8月,并未像新興技術那樣舉例,而是要求產業界從頭開始提供建議。當時的美國工業和安全局(BIS)負責人科德爾·赫爾(Cordell Hull)表示,“吸取新興技術的教訓,采取了不同做法”。
鳳山太成認為,似乎繼承對華強硬路線的拜登政府并非不限制新興和基礎技術。據稱拜登政府還會和日本也加入的出口管理多邊框架《瓦森納協定》等協調,隨時列入現有的管制清單。但是作者認為,這與法律修訂之前沒有不同。
鳳山太成稱,討論的開端是在中國推進軍民融合戰略的背景下,出現“管制措施跟不上技術發展速度”的危機感。如果以多邊機制進行磋商,推進管制需要數年時間。
文章還指出,另一方面,并非最好盡快收緊這種單純的問題。美國產業界擔心,如果自主限制能從美國以外獲得的技術,其他國家的企業將“趁機”擴大營收。美國企業的營收減少,用于研發的資金將減少,競爭力有可能下降。此外,還會面臨加快自產化的中國處于有利位置的”窘境“。因此,華盛頓的貿易律師不屑地表示“議員并不理解商業”。
在鳳山太成看來,要所謂“安全保障”還是要競爭力,是美國多年的難題。
冷戰時期,美國提議成立了“多邊出口管制協調委員會(COCOM)”。但由于產業界的抵制和局勢的變化,又在1960年代和80年代推進了出口管制的放寬。
鳳山太成感嘆,歷史猶如鐘擺一樣重復。如今,包括日本在內的陣營目前似乎仍未找到出口管理政策的最佳答案。
對于美國針對中國企業的無理打壓,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此前曾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,所謂“國家安全”不過是美國對中國高技術企業實施“國家霸凌”、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拙劣借口。美方自己在國內怎么折騰,我們不在意,美方應當糾正錯誤,停止濫用國家力量、編造莫須有罪名、不擇手段打壓中國企業。中國政府將繼續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。